ETF集所有優點於一身:管理費低廉、被動追蹤指數、分散投資、於集中市場交易及方便。
但是,沒有缺點嗎?
指數編成
有多少基金經理人可以打敗大盤?對吧?
這個問題的含義是ETF操作不用選股,而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需要選股,且選股策略大多輸於被動追蹤指數的ETF。
然而,這種假設是基於ETF是不用「選股」的。
其實ETF也要選股,因為ETF追蹤的指數,必須按照指數編成的規則,每段時間調整持股,舉例來說:
- 台灣50(0050)追蹤台灣50指數,挑選台灣上市前50大市值公司作為持股。
- 元大高股息(0056)追蹤台灣高股息指數,從台灣50(0050)及台灣中型100(0051)挑選預估殖利率(股利)較高的公司作為持股。
- 美股IVV追蹤標普500指數,依產業區塊及權重挑選出美國市值前500大的公司作為持股。
也就是說,基金經理人若是遵從很嚴格的選股策略,就很像是一種指數,反過來說,任何人也可以編成某種指數,然後創建一支基金追蹤它。
另外,「有多少基金經理人可以打敗大盤?」這個問題換一種問法也可以變成「有多少指數可以打敗另一支指數?」
換句話說,投資主動型基金要挑選不代表投資ETF不用挑選;每一支ETF追蹤的指數不相同且每一種指數編成的方式也不同。
泡沫化
股票一直買,股價一直漲,漲到泡沫化的狀況會發生在ETF身上嗎?
ETF漲可能是因為持股漲,持股漲也有可能是ETF因為追蹤指數被迫大量買進成分股,導致成分股上漲;兩種情況皆有可能發生。
只不過投資人也都有眼光,當股票或ETF太貴的時候,都會賣出。
除非,所有人都認定ETF完美,對於ETF都只買進,不論多貴都買,這樣就有可能泡沫化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